法捷耶夫《毁灭》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8-07-07    来源:读后感    手机版     字体:

【www.shkuanshun.cn--读后感】

  【导语】读书不但可以滋润读者的心灵,充实读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面对生活的状态,多读一些好的书籍吧,它会让你受益终身。相信不久的以后你也会爱上读书!本站为您提供相关精彩!欢迎您的关注及阅读!



00.jpg


  《毁灭》读后感范文一


  只用8天读完了苏联法捷耶夫的早期名著《毁灭》。至此,读书计划中的俄罗斯民族文学和革命文学作品均已阅读完毕。


  小说叙述苏*内战争时期,莱奋生领导的一支150人的红军游击队在远东地区与高尔察克白军和日本干涉军周旋、搏斗的故事。由于侦察兵被俘牺牲、连续遭敌袭击,又有人临阵脱逃,最后队伍仅剩19人劫后余生。


  小说着重表现了游击队长莱奋生的坚毅刚强、深藏不露、知人善任,对不服管的部下却又玩弄权术(这是肖毛先生指出的),劫掠农民的粮食而不加抚慰,断然毒死不能随行的重伤员……人物的两面性同样鲜活。对于另一个分量同样重的人物密契克(鲁迅译为美谛克)与莱奋生同为知识分子出身,自私、孤傲的弱点,固然与后者判若云泥,但却也使不出后者的那些手段,虽然最后走上了丢开战友逃命进而叛变的道路,但他并非不可能避免损人利己的结局。


  游击队中的工农队员,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那位“第一男配角”莫罗兹卡(鲁迅译为木罗式加)了。他那不良的品行,最初与密契克形成鲜明对此,但最终思想转变后的举动——为鸣枪示警而牺牲,则形成另一种鲜明的对比。但我最感佩的却是骑兵队长、牧人出身的麦杰里察。他性情暴烈,却智勇双全。在侦察白军敌情时被俘,在被押到村民前时,向来冷漠的他突然迸发出了对人民的感情。最后,为救*指认他的一个牧童(可能是他童年的影子),麦杰里察从台阶上纵身扑向哥萨克连长,不幸没能同归于尽……


  在《铁流》和《毁灭》中我更喜欢后者。《毁灭》在人物塑造尤其是性格的复杂性上的确超过后者,但是《铁流》中红军的残忍终究是对敌人的,而不是对群众甚至是战友残忍——虽然那是为了集体的生存。我对莱奋生喜欢不起来——他那些残忍做法并非没有人道一点的方式。


  《毁灭》读后感范文二


  法捷耶夫的《毁灭》中对人物刻画具有空间感,这一点继承了托尔斯泰立体、动态描绘人物性格心理发展的手段。


  法捷耶夫的《毁灭》是个人主义的毁灭,是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后在组织上得以重生的涅磐。革命队伍遭到残酷的打击,但毕竟保留了革命的火种,这是革命事业重生的希望。作者认为对革命事业危害的不在于外部敌人的强大,而根本在于落后人物内心的个人情绪和自私自利的弱点,通过这一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去掉了这些作者认为有害的东西,最终达到革命整体的复兴。


  根据叙述学,文本生成意义,作者的思想最终要诉诸文本而得以实现。作者的倾向性隐藏在文本的叙述方式中。法捷耶夫的《毁灭》中有一类特殊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叙述以一种空间性的特点与其他人物区别,这一类特殊人物是作者刻画人物中代表性的典型:莫洛兹卡、密契克、莱奋生。所谓空间性,指的是作者通过某个人物的眼睛观察周围,即所谓站在房子里透过窗户看世界,窗户开得越多,看到的东西越全面,该人物所占据的空间就越大,活动的范围就越广泛,人物性格就越复杂,未来的发展随意性就越大,因为叙述者是人物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作者,读者接受的信息也如同身临其境的主人公。如果人物的主观视角越少,则作家更多的是从外部审视主人公所处的方位,则该主人公的个性就越清晰,发展的趋势也越明朗。在描绘这三个人物时作者使用了多种视角,时而进入人物内部,时而从高处俯视人物,在更多的情况下将两种视角交替使用,因为以主人公视角叙述无异将读者的观察点移至主人公身上,使读者产生与人物同命运的移情效果。于是作者在让主人公大段大段地抒发内心感受时突然以全知的叙述者身份点破其内在含义,帮助读者从作者原意出发理解人物,以此表露作者的倾向性。


  比如莫洛茨卡的出场是以作者全知性视角娓娓道来,评述他的出身背景,为后来莫洛茨卡的放荡生活和以人物自己的眼光看问题时的缺乏理性做好铺垫,使读者能宽容他身上的缺点。描写密契克时多处使用两种视角交叉的办法,如密契克在医院里瓦丽娅爱情的鼓舞下盼望快些出院,并设想融入革命队伍的新生活,但作者却不时现身点破他的虚幻性。以莱奋生的主观视角叙述时作者经常将他放在与读者独处的位置上,使他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平凡之处能像说悄悄话一样向读者倾诉,而莱奋生在指挥队伍时仍能保持高度的革命自觉,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法捷耶夫的写作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否定个人主义的思想情调,称其为“虚幻的小鸟”,另一方面在以主人公视角叙述时又不得不将自己和读者移置于人物身上,产生与人物同命运的移情心态。因此作者不得不采取另一些叙述手法来加强批判个人主义的力量。


  法捷耶夫学习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方法,在《毁灭》中很好地表现了对托尔斯泰心理刻画的继承。例如在《战争与和平》和《毁灭》中都有主人公战后余生躺在地上仰望长空的情节。托尔斯泰信奉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净化,通过个人的忏悔思考达到了与上帝真理相契合。而法捷耶夫是反对以个人为中心的思考,因此在托尔斯泰笔下安德烈公爵仿佛聆听到上帝的教诲,在明净的天空下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在于爱。而法捷耶夫让密契克仰望的却是没有星星的黑夜,密契克感到自己心里也是同样的空虚,“因为没有星星,所以格外昏暗凄凉”。


  不知道是否巧合,法捷耶夫雨肖洛霍夫的小说中都写到革命者枪毙战俘的场景。肖洛霍夫从人道主义出发,谴责枪杀手无寸铁的俘虏,通过格里高利的主观视角表现更多的是同情;而法捷耶夫认为这是正义事业的必要行为,要从革命的高度看待暴力:为了崇高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此在密契克视野中出现的被枪毙的人物是人格极端卑劣的告密者,而密契克的痛苦便显得软弱可笑,在痛苦中尤其还提到“卷发的可爱姑娘”,增加了叙述的嘲讽性。


  苏维埃作家绕不开的问题,是个人的思考对宏伟的历史构想来说,永远是无用的空想。


  《毁灭》读后感范文三


  《毁灭》不仅描述了游击队的战斗事迹,而且着重描绘了游击队员精神上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法捷耶夫曾这样概括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一切敌对分子都被革命扫除掉,一切不能从事真正革命斗争的人和偶然落到革命阵营里来的人,都要被淘汰,而一切从真正的革命根基里、从千百万人民群众里生长起来的人,都要在这个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最巨大的改造”①。作者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情节结构的安排,都为揭示这一主题思想服务。


  【①法捷耶夫:《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文学经验》,见《三十年间》第90页,苏联作家出版社。侦察时落入敌人手中,始终保持着大无畏的精神。他受尽折磨,但只字未吐,牺牲前还赤手空拳地同敌人作拼死的搏斗。这些形象表明:正是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着历史,他们不惜*牺牲以保证革命取得胜利,同时他们也在斗争中受到锻炼,获得新生。】


  《毁灭》描写了为革命所唤醒的人民大众——矿工和农民出身的游击队员,塑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他们是革命的根基,为革命出生入死,对革命一片忠心。矿工杜鲍夫、冈恰连柯、莱奋生的助手巴克拉诺夫、牧人麦杰里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矿工排排长杜鲍夫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本色——自觉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和阶级自豪感。他所率领的矿工排成为莱奋生游击队的核心。在战斗中,哪里的任务最艰巨,他们排就出现在哪里。这个排的成员、爆破手冈恰连柯机智勇敢,有高度的觉悟,曾用地雷炸毁敌人的军用列车,并帮助莫罗兹卡走上正确的道路。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菜奋生的助手巴克拉诺夫是革命青年的代表,他天真、勇敢,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到小说结尾时已经成熟起来。莱奋生就是受到他的启发才率领队伍冲出敌人包围的。牧人麦杰里察是一个有着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形象。他在


  游击队队长莱奋生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在游击运动及人的改造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作者没有把他写成理想的英雄,而写成平凡的人。论外表,他没有魁梧的身躯,他也没有完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是优秀的指挥员和教育者。为了战胜敌人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自然神学、*学、经济学和政,他在战斗环境中对队员们进行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觉悟。他通过对莫罗兹卡偷瓜事件的处理,培养了游击队员的纪律性,同时,也密切了军民关系。


  莱奋生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自从他接到战略转移的命令之后,就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及时做出转移的决定,进行有准备、有秩序的转移。在游击队陷入沼泽地的紧急关头,他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出色的组织才能,手持火把出现在人群中,队员们被他组织起来,在沼泽地上奇迹般地铺出了一条路,终于把队伍从毁灭中救了出来。小说末尾,队伍只剩下19人,莱奋生觉得他们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他虽因失去助手巴克拉诺夫和其他同志而伤心落泪,但看到远处打麦场上的人们,就想到要很快使他们成为自己人,吸引他们参加革命。


  在小说中,菜奋生是一位威严、冷静的队长,又是一个内心充满阶级友爱的人。书中动人地描绘了莱奋生夜间查岗的场面。他“悄悄地在篝火中间穿过”,发现值班人在出神,“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沉思,脸上露出善良的、孩子般的笑意”。于是,他把“脚步放得更轻”、“走起来更小心”,为的“是怕把值班人脸上的微笑掠走”。苏联作家在20年代刻画先进人物时,谁也没有像法捷耶夫那样把严峻与温柔巧妙地结合在一个人物身上,谁也不曾像他那样细腻地表现共产党员丰富的精神世界。


  莱奋生是早期苏联文学中最成功的共产党员形象之一。法捷耶夫克服了20年代许多作家对群众自发性的歌颂以及他们在描写党员形象时表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等缺点。他描写了莱奋生作为、教育者的作用,同时也充分揭示了莱奋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使这一形象显得生动而丰满。


  莫罗兹卡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新人的过程。他最初是具有浓厚农*识的矿工,在他身上存在着不守纪律、偷东西、酗酒、胡闹等许多缺点。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小说最后,他担任前哨侦察,遇到了敌人的伏兵。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只想到应该向同志们报警。为了使同志们得救,他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生命。


  与莱奋生和莫罗兹卡的形象相对立的,是最终叛变革命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密契克的形象。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怀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参加了游击队。他虽然置身于火热的革命中,内心向往的却是安逸、舒适的生活,后来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惜断送曾搭救过他的莫罗兹卡和其他游击队员。之后,他还打算扮演一个受难者的英雄角色,想*。不过,密契克最爱的毕竟“还是他自己”,于是他“赶快把*藏进衣袋”。在这里,作者彻底撕下了这个叛徒的假面具。


  小说末尾,作者描绘了一幅寓意性的画面。莱奋生的部队在又一次摆脱敌人的追击后走出森林,在他们眼前“呈现出大片高高的青天和阳光照耀着、四面都是一望无际的、收割过的、鲜明的棕*的田野”。远处打麦场上,劳动的人群在快乐、热闹地忙碌着。这个画面象征着革命的光明远景。打麦场上的人们将是革命的生力军。因此,小说没有给人留下凄惨的形象,却使人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


  《毁灭》是早期苏联文学中秀的作品之一。它同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一起被称为苏联20年代文学中3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shkuanshun.cn/zuowendaquan/36575/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