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春考高考作文范文汇总三篇

更新时间:2023-12-25    来源:高考    手机版     字体:

【www.shkuanshun.cn--高考】

第一篇: 山东春考高考作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满分佳作】

  文化行囊

  山东一考生

  “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

  《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虫,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而罗素感概“参差百态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

第二篇: 山东春考高考作文

  备足行囊好行船

  人生历程本可以是一幅美丽壮观的图卷,也可以是一首激越雄壮的乐曲,或许可以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角力和传承……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共同的追求和期许里,常有人因屡战屡败而垂头丧气;当然,也有人屡败屡战而神气俱生。于是有人总结出人生的哲理:不幸的经历大都相同,不同的是对待不幸的态度。

  好风须借力,送我上青云

  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乏一帆风顺、功成名就之人,他们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令后人折服。但也有人堪称奇才,声名显赫,却在过山车般的人生轨迹上没能实现自己的夙愿。

  我想起了李白。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的诗名和传奇般的人生,令后人叹服。公元742年应召入长安时,他曾得意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三年的侍驾生活,让他有“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去生羽翼”的自豪感。但三年后,他还是落得了“赐金放还”的结局。之后的偌多年里,他仍然想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安史之乱时,应召入永王李璘的幕府,慷慨从军,后因永王李璘受到肃宗的讨伐,自己也因而获反叛罪蒙冤入狱,长流夜郎。

  后人对其经历的评价是冷静的:李白的确是一代诗仙,但他的任侠气概,他恃才放旷、“腰横傲骨”的作派,太任性了,缺少“为政”的素养。如若在宋明时期,没惹上杀身之祸即为万幸了。他当时也算是幸运得了,得力于大唐盛世的开明风气。李白的行囊里不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淀,但他的行囊里多了几分盲目的自信和任性,不无遗憾地缺少了审时度势的理性内涵,从而难免迷失人生的方向。

  从李白的身上,我们应当看到,人生需要担当,但首先要为自己未来的担当准备好必要的素养——诸如胸有城府的沉稳,诸如怀瑾握瑜的内敛,诸如审时度势的冷静,因势利导的巨擘。正如写诗和从政不可用同样的心态一样,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操守规则,需要作好不同的准备。那不是削足适履,而是与时俱进。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自己的事业追求的道路上,既要要仰望星空的从容,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执着。在进取中心存几分淡泊,像钱钟书先生“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执着,有王国维先生提倡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即使暂时缺少充分的准备,也可以静待时宜。

  我想起了郑板桥。他曾是乾隆朝进士,却只放了一个潍县知县。为政期间,他恪尽职守,“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即可看出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追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注定要触及地主权贵的利益,所以他为官之道颇不顺意。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心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福即在是矣。”平心而论,他是用“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作为励志名言。是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不求回报的真性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公无私的情怀。也正是他这样的胸怀,从一介书生,到一任地方官,却也赢得了后人的拥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郑板桥的行囊里,装得下百姓,装得下荣辱,装得下淡泊,才赢得了身后名。

  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恪守职业操守的道德模范,甘于奉献的行业精英,他们用平生的执着和大爱,缔造着平凡中的伟大。要问他们的行囊里装着什么,可能不是几句话说得清,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传达着正能量。

  我们的生活里,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无厘头的苦恼,以致于很多人用“宝宝心中有些苦,但我不说出”来自我解嘲。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只要你不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坚守住既定的追求,一切烦恼都可迎刃而解。张洁《我的四季》里有一段发人深醒的话:“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经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并非不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之路,正是充盈行囊之路。尽管所准备的东西有些马上能用得到,有些陪伴终生,而有些可能一生不会用到;但他人也许用得到。

  自己用到的是实惠;别人能用到的,则是传承。

第三篇: 山东春考高考作文

  读书,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容否认的大事。

  首先要有空间。最好是在专门的书房,书房不求大,但求有一张宽敞的书桌,一排顶到天花板的书架。然而,苦于房价居高等显而易见的理由,当今中国家庭少有专门的书房,哪怕中产者有多余的房间,也宁可装修成影音室。

  其次要有仪式感。上香叩拜沐浴更衣,自是延续至今的风俗。“葛优躺”在沙发上乱翻书,在很多人眼里是不算读书的。子曰,敬神如神在,每一个书生都要想象背后有一把先生的.鞭子伺候,不正襟危坐、挺直腰杆,就是辱没先人。

  再次要有选择。高考前翻几本武侠玄幻小说,会被视为不务正业;大学图书馆里不摊开几本“考研”“公考”习题,就好像对不住同学们拼搏未来的肃穆。选择书还要看场合,在咖啡馆里撩妹,摆本米兰·昆德拉或是村上春树已经过时了,最好请出奈保尔和帕慕克加持。

  对书的崇拜浸淫许久,以至于书成了一种象征物。所谓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无非是人们书崇拜的全方位表达。世上哪有那么多书可读?人生岂能只凭读书度日?

  因为读书兹事体大,所以生发出各类想象。书不仅用于传播知识和信息,还有教化人心的绝妙功效。除了一介武夫秦始皇,历朝皇帝老儿多爱书,有了书才有了统治,有了对异端理直气壮的驱逐法条。在这里,书染上了浓厚的比喻色彩。要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所思所想,都要端着本厚厚的字典查一查、翻一翻,考证个源源本本,这人生过得未免也太无趣些了!

  书崇拜究竟引领文明进步,还是一条封闭、丑恶的裹脚布,是一个不得不考量的问题。书固然可以是文化的载体,也可能是文明的绊脚石。就在天朝上国的冬烘先生们还纠结于古今之辩时,欧美人轻而易举地用坚船利炮撞开了腐朽的关门。百无一用是书生,恰恰是对书本最大的讽刺。遇事第一反应就是书上怎么说的,也许讨个聪明,也可能一头碰壁。还是伟人说得好,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

  目不识丁,难免被讥诮为粗俗;凡事只会翻书,则被责骂为书呆子。过度的书崇拜给文明留下了一道伤疤,那就是缺乏开天辟地的蛮性。太多的古人云、贤者说,不过是文明的累赘和堆积。很多人一辈子看了许多书却写不出一本书,就因为自我表达和创造的失语。把一切文明都归结于书,是武断和浅陋的。除了静态的阅读,人还有荷尔蒙,有路边的野花,有天上划过的流星,这些未必不比象形文字和罗马字母更美好。

  生而为人,要读的书虽然不少,却也没有那么多。除了基本的伦理纲常、法条政令,把自己专业的书吃透,已经很不容易。尤其要警惕的是,把一切行为准则都比喻为“读书”的三观。很多问题不是由“书”来解决的,书也终究自我证实,一次又一次无力地从人与世事的较量中败下阵来。端起来读书,固然可爱;抛开书游戏,也不见得可恨与无知。

本文来源:https://www.shkuanshun.cn/xuelileikaoshi/84475/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