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欣赏:冯跋(北燕文成帝)

更新时间:2010-07-19    来源:能力训练    手机版     字体:

【www.shkuanshun.cn--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网权威发布帝王故事欣赏:冯跋(北燕文成帝),更多帝王故事欣赏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少儿综合素质训练频道。

★本站能力训练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帝王故事欣赏:冯跋(北燕文成帝),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能力训练频道。

冯跋(北燕文成帝)篇  
——兼论“融合”
  冯跋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建立者。他并不是北燕的首任帝王,首任皇帝是高云,他当时任中卫将军和尚书,实际控制着权力。三年后高云被杀,他自立为帝。他的知名度虽不及那些帝王高,北燕又是个割据局面下地域很有限的国家,但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整顿吏治,发展农桑,轻徭薄赋,设立太学,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营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小环境,保持稳定的局面达22年。
  十六国是我国历一个异常混乱的时期,它与东晋王朝互相交织,拉拉杂杂先后存活了十几个国家。这些与其说是些国家,倒不如说是些小团伙,帝王净是前朝的臣属,伺候别人不耐烦了,干脆挑头自己来干。冯跋即是如此,他原是后燕的官员,代燕称帝,实际上属于“犯上作乱”。可当时大家都这么干,也就没什么人追究。因为帝王更换得频繁,十六国的历史记述有时跟不太上,甚至连有些帝王的生卒年份都搞不太准,冯跋就不知道生于何年。不过也无所谓,知道有这么个人,了解他的历史贡献,就行了。
  冯跋的祖籍是长乐信都,即今河北衡水冀州。这地方出名人,冯跋和他的弟弟、在他之后继位的昭成皇帝冯弘以及北魏的冯太后都是冀州人。冯太后是推进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关键人物,跟冯跋兄弟有着血缘关系,是冯弘的第二子冯朗之女。一个小地方出好几个皇帝、皇后,说明河北人杰地灵。
  乱世起家,荣登帝位
  说冯跋得从十六国说起。十六国也称“五胡十六国”,是指北方(包括蜀地)自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北方的时期,当时南方为蛰居的东晋王朝。这一时期可能不太“主流”,记述起来也挺麻烦,所以在《现代汉语词典》附设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没有列这个时期。“五胡”指当时居于北疆的匈奴、鲜卑、羯(节,匈奴分支)、羌和氐,这些民族先后入主内地,在北方和四川建立过十六个国家,实际上其中也有汉(前凉、西凉等)、高句丽(北燕)、丁零(翟魏)等其他民族。十六国是因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其实并非仅有十六国,只是这十六国存活的时间较长、影响较大。
  十六国为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和胡夏,它们并不是同时存在,而是先后建成,其承继关系、地域分布、民族类型挺复杂,一般人很难弄得特别明白。其中冯跋所统领的北燕是在后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十六国中有好几个燕国,全为鲜卑慕容氏所建,彼此有着传承关系,为把它们区分开来,史学界将其冠以前燕、后燕、北燕、西燕和南燕。
  鲜卑是当时我国北方一个大的游牧民族,其中有慕容鲜卑、拓跋鲜卑、段氏鲜卑等不同的氏族。慕容鲜卑于晋室南迁后占据辽东,公元337年,慕容皝(晃)称燕王,击溃来犯的石虎,攻灭辽西段氏鲜卑,重创高句丽,势力很盛。慕容儁(俊)继位后,征讨后赵,攻灭冉魏,正式称帝,建国前燕。前燕据有关东,又北伐大破丁零。其间东晋大将桓(环)温曾率军征伐前燕,攻陷洛阳以及兖、青、豫等州,后来前燕又将这些地方夺回。慕容儁准备组织150万大军剪灭东晋,但不幸在阅兵时逝世,由慕容暐(伟)继位。慕容暐是个昏庸无度的皇帝,穷奢极欲,任用贪官,使得国政混乱。369年,东晋军队再次北伐,吓得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准备逃跑,这时吴王慕容垂请命,打败了晋军。慕容垂是个非常具有军事和政治才华的人物,声名日盛,但遭到太傅慕容评的排挤而投奔了前秦。
  前秦在得到慕容垂后的第二年便灭掉了前燕,取得了关东地区,随后又灭前仇池、代国及前凉,统一了北方。前秦的苻坚意欲乘胜进攻东晋,但在“淝水之战”中溃败。这是中国古代军事非常的战例,北方重又陷入混战。这时慕容垂乘机在河北称帝恢复燕国,定都中山,即今保定的定州,史称后燕;前燕皇族慕容泓与慕容冲于关中建国西燕。
  394年,慕容垂灭西燕。因北魏的拓跋圭派兵帮助西燕,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讨伐北魏,结果失败。慕容垂又率部亲征,攻陷平城,拓跋圭退避。只可惜慕容垂于返回途中去世,后燕失去了主心骨。396年拓跋圭攻下并州,后燕的继位者慕容宝企图反击,被拓跋圭击败。拓跋圭大举进攻,围陷后燕首都中山,并迁都到平城。慕容宝被迫撤至龙城,也就是今辽宁朝阳,后燕分裂为两地:皇室贵族慕容德南下滑台,建国南燕;后燕在慕容宝死后由慕容熙继位。
  这下该捋到冯跋了,说这么多主要是让人们了解冯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的经历。人常说“将门虎子”,冯跋的老爹冯安是西燕的将军,西燕亡,冯跋到了龙城,在慕容宝手下官做至中卫将军。他还有几个兄弟,其中有前面提到的冯弘。哥儿几个虽说是汉人,但从性格、心理到体格则更像是鲜卑人,冯跋、冯弘深受慕容宝的器重,与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也就是后来北燕的首位皇帝高云关系不错。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长期仕于皇宫之内,继承有军人的才华,与鲜卑贵族有着很好的关系,雄心、胆识具备,冯跋做皇帝只是时间问题了。
  刚才说到的后燕皇帝慕容熙是通过宫廷政变继位的。他是慕容垂的小儿子,按辈分慕容宝以及继任者慕容盛都是他的晚辈,他能当皇帝是因与他的寡嫂、慕容盛的庶母丁太后关系暧昧,二人合谋通过非正当手段加冕。他昏庸、暴虐,朝政腐败,百姓贫苦,国家衰败。他还是个情种,先后与丁太后、苻氏姐妹一天粘粘糊糊,为其修宫建殿,搜集奇珍异宝,弄得国库空虚。他同冯跋兄弟有过节,称帝后感到冯跋兄弟的威胁,密谋杀掉他们。冯氏兄弟闻讯后逃往深山野林。作为通缉的逆犯,反正在朝廷中是混不下去了,不如来个“一不做二不休”,冯跋经过周密安排,秘密潜入龙城,杀掉了慕容熙,拥立高云为燕天王,改元正始,史称北燕,辖地主要为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冯跋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封武邑公。正始三年(409年),高云为臣属离班、桃仁杀害,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为天王,改元太平。
从乱到治,理国安邦

  冯跋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帝,是从稳定的角度去考虑的。慕容熙罪恶多端,民怨积深,又置他们兄弟于死地,无论从阶级仇民族恨哪个角度都得杀了他。但杀了慕容熙由自己来称帝,恐怕会引起混乱,因为冯跋毕竟不是王室成员,也不是鲜卑人,这让鲜卑族的政权难以接受。于是他选择了高云,高云尽管也不是鲜卑人,是高句丽贵族的后裔,但他是慕容宝的养子,让他当帝王慕容氏贵族接受起来要容易得多。可高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跟冯跋推辞死活不想当这皇帝,说“你们知道,多年来我的身体一直很差,你们还是另请高人吧!”这干部要是都像高云这样可能组织工作就好做了。但当时情势紧急,冯跋容不得高云多说,心想你这人忒不知好歹,让你当皇帝你都不当,于是连哄带吓地说道:“后燕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慕容熙荒淫无道,百姓们不堪忍受他的残害,都在蠢蠢欲动,这是消灭后燕的大好机会!你作为慕容宝皇帝的养子,不觉得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吗?机不可失,你就别谦虚了。”不由分说地把高云架进了皇宫,拥其做了皇上。这时慕容熙正到城外去给他死去的皇后出殡,哭得死去活来,冯跋让高云下令关闭了所有城门,慕容熙进不了城,潜逃到林中,被人抓住,交给了高云,高云把其给杀了,后燕也寿终正寝。

  高云当皇帝只是个傀儡,大权实际上全都掌握在冯氏兄弟手中,这对于高云以及朝廷的人来说是心知肚明的。高云并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如果总能维持这样的局面也就罢了,但按照冯氏兄弟的脾性,他们是不会让他长期坐在王位上的,肯定得将他赶下台。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拼它一把,高云招募了一批大力士,负责他的安全。其中有两个叫离班和桃仁的,挺受他信任,高云让他们去掌管禁卫军。对于这班大力士,高云是重金赏赐,好烟好酒款待,好饭好菜招呼。可这帮大力士是些混混,欲壑难填,永没有知足的时候。

  正始三年(409年),高云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让离班和桃仁那两个他所信任的人不由分说地给杀了。史料只记述了这个事实,但究竟是为什么,似乎并没有深究。难道就是因为欲壑难填?那把高云杀了恐怕连填的东西都没有了;难道是他们想取而代之?从他们的实力和头脑来讲似乎都不会有此奢望。此时冯跋正在弘光门观察形势,其手下张泰、李桑对他说:“这俩家伙想干什么!让我们替你斩了。”说着拿起刀就去把离班、桃仁给宰了。冯跋随即在昌黎、也就是今辽宁义县即天王位,立自己的妻子为王后,儿子冯永为太子,兄弟侄子冯素弗、孙护等分居要职,一切似乎都那么容易,一切又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冯跋当政后首先需要的是稳定局面。他的两个堂兄万泥、乳陈是助其追杀慕容熙的功臣,他们自恃有功,身为宗室,认为冯跋即位应该把他们请到昌黎委以重任。但冯跋考虑到他们驻守的幽、平、并、青四州是军事重镇,不能轻易换人,便仍让他们镇守。二人不满,于太平二年(410年)发动叛乱。冯跋派冯弘前去平叛,因为是弟兄,冯弘对他们好言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这俩哥儿们就是不听,一意孤行,结果被冯弘攻杀。

  冯跋在北燕立国后仍沿用后燕的制度,但废除了其苛政。明确规定官吏不得侵害百姓,并让兰台督官随时检查。李训在慕容熙失败时从后燕国库窃取了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然后向北燕吏部尚书马弗勒行贿,马弗勒提拔其为方略令。冯跋知道此事严厉地教训马弗勒,将李训杀掉,并下令严禁行贿受贿,使得北燕朝廷行贿受贿的事情极少发生。当然人们可能觉得这处理得有些宽严失当,其实应当杀了马弗勒,重判李训。

  农业是立国之本,冯跋非常重视农耕。他提出“历意农桑,勤于政事”,建国后不久,便颁布奖勤罚懒的条例,规定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哲)二十根”,也就是每人要种100棵桑树,20棵柘树;他提出“省徭薄赋”,强调对“堕(舵)农者戮(路)之,力田者褒赏”,减轻人民负担;他积极改革殡葬习俗,提倡丧事从俭。

  冯跋重视提拔和培养治国人才,在位期间提拔了郝越、张买成、周刁、温建德、何纂(钻)等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他建立太学,选拔两千石以下官员的子弟学习,任命刘轩、张炽、翟崇为博士郎中,管理太学。

  冯跋重视同北疆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当时,北方的柔然兴起,太平三年(411年),柔然汗斛(胡)律向冯跋求婚,想娶冯跋的女儿乐浪公主为妻。当时北燕的大臣大多表示反对,说按照规制,只能将宗室的女儿嫁给少数民族,如果把公主嫁给斛律,岂不是太跌架了吗?再说,柔然距我们很远,公主怎么受得了颠簸呢?冯跋说道:“女人出嫁跟随丈夫,千里也不算遥远,将公主嫁给斛律,就能在柔然中建立起威信。”于是派游击将军秦都率两千骑兵护送乐浪公主到柔地。后来斛律被他弟弟夺了汗位,全家跑到了北燕,冯跋隆重地接待了他们。太平六年(414年),契丹、库莫奚等都归附了北燕。冯跋当政期间北燕与北部少数民族的争端很少。
谈谈“融合”

  中国是以汉族占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经历了相互间的冲撞与融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十六国则是这一历史过程非常典型的时期,它对于我国民族意识、民族结构以及民族心理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文明是从中原地区起步的,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民族的主体是汉族。而在北部周边,则盘踞着一些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柔然、羌、氐等,这些民族处于游牧状态,靠放牧、狩猎和掠夺为生,迁徙不定,对内地的政权及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威胁。在内地人眼中这些民族属于异族,照现在的说法叫“老外”,古代人称作“胡人”。

  “胡人”的文明程度与内地相比是比较低的,他们的政权制度散乱,没有成型的规制;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财富的获取和积累很原始;人缺乏应有的地位,生命和尊严得不到必要的保障;文化的积累和成果不足,文化的意识差。但是,他们具有强悍的体格和无多顾忌的性格,伴之以铁蹄、弓弩、刀剑,游动性、战斗力和破坏性很强,虽然内地人对他们并不高看、甚至瞧不起,但却非常惧怕,特别怵得慌。就像人们对待横行乡里的霸王,内心瞧不起,但是又惹不得,于是只能躲着,把院墙加固。这恐怕是内地人对待“胡人”普遍的心理。从这一点上讲,内地人与“胡人”是隔阂的。

  但“胡人”对内地的感觉却是不同的,他们拥有着无限的向往和贪恋,那里有丰富的物质和漂亮的女人,彪悍的体魄和矫健的马匹使得他们掠夺起来如探囊取物。但总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显然是不行的,一方面内地人采取了修筑长城等防御措施,另一方面“胡人”也萌生了过内地人生活的企求。于是那些“胡人”中的佼佼者、有思想的政治家便琢磨着在内地建立国家,而他们要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十六国时代就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展开了,而此格局早在东汉中叶之后就已有了铺垫。当时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和增加兵源及劳动力。到了西晋,中国北部,尤其是并州及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这些胡族作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需要纳税赋徭,饱受汉官欺压和汉人的歧视,精神很郁闷,时有举兵之事。晋武帝时河西鲜卑与匈奴内侵,持续了9年时间;晋惠帝时匈奴叛乱,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前后达5年之久。

  “八王之乱”爆发,也就是西晋统治阶级内部长达16年之久的动乱,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胡族相继起事。晋惠帝时益州内乱,巴氐李特、李雄父子建国“成”,史称成汉。匈奴刘渊统领五部匈奴称帝,国号“汉”,自诩为汉室的正统。两国的建立开启了“十六国”时期。

  刘渊为了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攻打洛阳,将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刘渊死,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此时西晋王朝内乱,刘聪、王弥及石勒乘机攻破洛阳,杀害朝臣百姓,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晋怀帝被杀,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北方诸国纷纷成立。张轨控制凉州,史称前凉;拓跋猗(一)卢建立代国;慕容鲜卑据辽东立国。

  刘聪灭西晋后安逸豪奢,疏于政事。刘曜(要)乘乱称帝,改国号“赵”,史称前赵;石勒也于襄国称赵王,史称后赵。刘曜平定上郡羌、仇池氐等,威服前凉,雄踞关中;石勒夺幽州、青州,雄踞关东,于328年攻灭刘曜,前赵亡。前凉因战乱较少,百姓安居,保留晋代典章制度,形成“河西文化”。

  石勒为一世雄才,得汉人张宾相助,安抚世族,重建经济。但死后石虎当政,穷奢极欲,内忧外患。旧太子党叛乱,石虎遣羌将姚弋仲及氐将苻洪平定,羌氐二族坐大。石虎去世,其养子冉闵夺位,建冉魏。冉闵重用汉人,欲联合东晋驱除胡族,但东晋未予理睬。东晋攻灭成汉。

  氐将苻洪在石虎去世后投降东晋,其子苻健夺下关中,建前秦,与东晋断绝。东晋多次伐之,苻健皆成功抵御,国势渐固。苻生继立,其淫杀无度,苻坚杀而代之。苻坚是个有胆识的政治家,他崇尚儒学,奖励文教,得王猛辅政,巩固政权,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苻坚有意统一天下,灭前燕、前仇池、代国及前凉,统一北方。

  王猛去世前告诫苻坚应该先整治好异族再行南征,但苻坚没听进去。383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举兵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但于“淝水之战”败北,北方重现混乱。慕容垂建后燕;慕容泓建西燕;前秦羌将姚苌自立,建后秦;前秦邺城被后燕攻下,苻丕于晋阳继立;苻坚被杀后,镇守前秦勇士川(今甘肃榆中)的鲜卑将乞伏国仁自立,建西秦;仇池氐杨定宣布复国,藩于东晋,史称后仇池。

  鲜卑拓跋圭于代地复国,国号“魏”,臣服后燕,史称北魏;前秦氐将吕光占据凉州,得知苻坚被杀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建后凉;西燕慕容永占据并州(今山西省范围),建都长子;前秦苻丕(批)欲西行被慕容永所阻,被东晋守将冯该杀死,前秦苻登于南安继立,据有陇西。三年内,北方8国并立,关陇地区有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关东地区则有后燕、西燕及北魏,维持了9年。

  关中后秦及西秦灭前秦,后秦又灭西秦。后凉投降后秦,关中为后秦控制。匈奴铁弗部刘勃勃(后改姓赫连)投奔后秦,后又叛秦,建国胡夏,后秦势衰。西秦趁机复国,灭南凉,占据陇西。东晋刘裕北伐,连克许昌、洛阳、长安,后秦亡。刘裕因故返国,夏国趁机攻下长安,据有关中。

  河西后凉分裂出南凉及北凉,由于四周强敌威胁,投降后秦。敦煌太守李皓(汉族)叛北凉,建西凉,后亡于北凉。此时关陇地区有胡夏、西秦、北凉及后仇池四国。

  北魏拓跋焘继立,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开始统一华北。他举兵伐夏,攻下关中,胡夏迁至平凉;西秦为夏国所灭;胡夏被吐谷浑所亡;拓跋焘率军远征北燕,冯弘逃至高句丽,北燕亡;北魏大军围攻姑臧,北凉亡。至此,北魏统一华北,“十六国”结束,进入“南北朝”时期。

  这一气打打杀杀、生生灭灭,给各色人等提供了充分登台露脸的机会,序幕、正剧、插曲、闹戏,好不生动,格外热闹。虽然登台的净是些“胡人”,当然也有像冯跋这样的汉人,但实际上导演、剧务、场记等等都是汉人,或者说是汉文化。那些“胡人”的左右总有张宾、王猛这样的幕僚,或者一旦当政马上去寻找汉文化作支撑。不这样行吗?似乎不行,或者说并非出于这些“胡人”的本意,茹毛饮血、豪荡骑射可以征服一个地方或民族,但却没法给予其有效的管理;文明、舒适、有序的生活是任何人所向往的。“五胡十六国”看上去是北方少数族对内地的讨伐和征服,实际上却是汉文化对其的收编和同化。从中能看出汉文化的强大,它的侵略性不是扩张的,而是内敛的;不是强势的,而是弱化的;不是张扬的,而是隐性的。

  而“胡人”给内地也带来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他们强壮、健硕的体格,仗义、好动、豪爽的性格以及团队的结构和精神都是内地人所欠缺的,对内地、特别是我国北方人民影响非常大。内地人在接受“胡人”统治的同时也接受了这些闪光点,对华夏民族的成长、进步是有益的。

  通过这次较量,那些觊觎(鲫鱼)中原的“胡人”看到了自己的强大,也看到了自己的弱小。他们作为政权的主体,就像将盐巴放进汤锅,改变了汤羹的味道,但自己却不见了踪影。当年那些威风八面的胡族,慢慢地自然消失,现在再寻找匈奴、鲜卑、突厥、羌、氐这些古老的民族,只能借助于历史的书本。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敬仰的东西而丧失了自己,真不知道该为他们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

  这次冲撞与融合还带来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各民族的个性不足,汉民族、或者说汉文化过分的强大使得众多民族纷纷地融入,而那些民族原有的个性及文化慢慢地消逝,造成我们的民族统一性突出,而个性化、多样性缺乏。

  冯跋在这次历史大较量、民族大融合中扮演了正面的角色。他作为十六国帝王中为数不多的汉人,或者说是个鲜卑化的汉人,尽管在登基加冕时也像大多数帝王一样伴有血光剑影,但总体说来他眼光是比较长远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对人民比较体恤,对历史有着相当贡献。太平二十二年(430年),冯跋病亡,谥文成,庙号太祖。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其子冯翼自立,改元太兴。太兴六年(436年),北燕为北魏所灭。

本文来源:https://www.shkuanshun.cn/shaoerjiaoyu/1658/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