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精典范文

更新时间:2015-06-01    来源:高三    手机版     字体:

【www.shkuanshun.cn--高三】

【导语】时事评论是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文体,高中政治教学中要重视这部分内容,下面是本站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一)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两则社会新闻不胫而走。一则是,广西钦州一位农民连续10年义务为村民放映露天电影,因没有取得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被主管部门叫停;另一则是,四川泸州一位女城管以帮助卖菜取代处罚,“就想让老人卖完菜早点回家”,在冬日里温暖了无数人。两条消息,虽然看上去都是不起眼的“芝麻事”,却折射着治理与改革的大命题。

  时事评论观点:

  无证放映,自然不合规定,但既出力又贴钱、一直坚持做了10年的好事,为何突然被阻止了?城管与小贩本是“冤家”,无照摆摊理应取缔,又怎会演绎出温馨的剧情?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既照见了“小人物”迥异的命运,也促人思考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的确,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宏阔背景下,凡事都应被纳入法治和规则的轨道内运行,这已经是社会共识。然而,在政策规定的细节裁量和具体落实过程中,特别是当生硬的条文遭遇柔软的民生时,治理者难免遭遇现实选择上的“两难”。

  前不久,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说自己骑车时,遇到电动自行车也“经常感到非常害怕”;而公安部副部长李伟坦言应该承担交通秩序的管理职责,却常被老百姓问住,“如果不让我们骑,你们为什么让卖?”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可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但80%的电动自行车车速快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对行人、自行车构成安全隐患。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有责任参与国家标准的修订,也要照顾企业的生产经营;从交通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整治交通秩序责无旁贷,也确需考虑便民效果,难以对电动车一禁了之。更何况,各地对电动车的具体规定还不尽相同。这个典型案例说明,有些治理问题虽“小”,牵扯的部门协调和群众利益却很复杂。

  矛盾,堪称基层社会治理永远躲不过去的关键词。面对那些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究竟该秉持怎样的认识论、方法论,考验着基层治理者的心态与智慧。很多时候,因应难题的办法,就在基层之中,最重要的是心中常想着群众。从这个意义出发,可否学习一些地方的经验,将义务电影放映员纳入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让好人继续发挥热量?可否借鉴一些城管干部手绘“水果地图”的方法,在减少占道经营现象的同时,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机制化”帮扶?任何改革的落实,都是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丛林中探索权衡,治理就是要寻找到一条以最小代价通往远方的林中之路,抵达“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至高境界。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基层治理难题,当然不能因为利益的羁绊而将其束之高阁,也不能因为情感的纠葛而长期“一事一法”。否则,一些问题可能会积重难返,失去改革的“窗口期”,最终损害的还是群众的利益。强调,“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真正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谋划方案,尽可能多地呈现改革的含金量,才能限度地增进群众的获得感。

  谋划改革,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而是要去民生现场捡捡“芝麻”,真正站在群众角度、市场角度,把问题想足,把办法穷尽。跳出狭小的办公室、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勇当改革的实干家、矢志完善各项制度,就能让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求解好一道道现实问题的答案。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二)

  时事评论背景: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选手意外夺得国际马拉松赛冠军后总结说,自己是凭智慧战胜对手的。赛前,他会把赛程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并记下标志,比赛开始后就奋力向第一个标志冲去,再坚持以同样速度冲向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如此一直坚持到终点,竟创造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成绩。

  时事评论观点:

  干事皆须有目标。目标不明确,很容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然而,实现目标却难以一蹴而就。尤其是那些长期的、远景的目标,如果不将其分解成若干具体指标,很可能会因无序而走走停停、精神懈怠,或因无望而悲观消极、轻言放弃。合理分解目标,有利于科学配置资源,保持自我激励、自我加压的态势,把初始阶段的劲头延续到最后。也许,“冠军的智慧”即在于此。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一次次成功不仅验证了“方向对头”,还能助人累积迎难而上的必胜信念、积小胜为大胜的实干精神、扬长避短的科学态度,激发“胜利者心态”。青年科学家颜宁每天10多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专心求解自然的奥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与农为伴,把科技论文写在了燕赵大地上。他们之所以能做到目标明确,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不断从平凡的日常中找寻成就感。“撒上一把土,夯实,再撒上一把土,再夯实”,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化种种不可能为可能。

  应当看到,现实中,有的人重结果、轻过程,在完成目标方面存在一种“蛙跳心理”。他们确立方向后,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前行,而是集中搞几个标志性大动作,做几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而后即宣布“大功告成”。热衷于“造势”,结果却往往虎头蛇尾,甚至不得不一再回头补课。上世纪30年代,有人问郭沫若:为什么难见伟大的作品?他回答:“早产的胎儿太多了。”这从另一面提醒我们,分解目标不等于急功近利,更不能把跑马拉松简单异化为百米冲刺。

  在纪录片《大国工匠》中,錾刻工艺师孟剑锋总结:錾刻是个精细活儿,有熔炼、掐丝、整形等多道工艺,每道工艺要求都非常精细,不允许有丝毫闪失。对于工艺品而言,唯有在各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精品。实现宏大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抛弃走捷径的心态,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以状态完成每一项具体任务;不忘初心、不染杂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惟其如此,方能以完美过程保证理想结果,最终攀登胜利的高峰。

  苟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美好的硕果永远在奔跑的过程中孕育。汲取“冠军的智慧”,理性看待目标与奋斗,向着理想的终点顽强进发,定能一次次点燃成功的火炬,照亮奋进者的天空。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三)

  时事评论背景:

  前几日,科学家们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为获奖代表颁奖”的消息迅速刷屏。两位科学家及其获奖成果也成为搜索热词。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并为科技创新的诸多进步感到自豪。

  时事评论观点:

  这种自豪是有底气的。英国《经济学人》、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去年曾刊文,专门讨论西方“借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创新,“山寨”中国移动应用产品的现象。角色的悄然转换,背景正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的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此次获奖的中微子物理、北斗导航、第四代移动通信等都居于地位。“中国创新”,正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靠制度革新解放生产力,也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今天,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性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积累,人类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门口。试想,如果可控核聚变能够实现,石油和煤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新的超导材料被发现或合成,电力传输不再存在损耗;如果基因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平均寿命猛增至120岁以上,这个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多大的改变。而从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

  同这些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有不少“短板”。整体而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仍不畅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不突出,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让科技创新真正发挥“第一引擎”的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障碍,刻不容缓。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回看今年两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的经历,赵忠贤的团队一度艰苦到在被窝里打老鼠,累了就在桌椅上靠一靠,饿了就煮面条;屠呦呦入职时,实验室连通风设施都没有,除了在实验室“摇瓶子”,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今天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的科研队伍,科研条件已然大大改善,更需进一步调动和尊重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为科学家撑腰,让创新者“名利双收”。

  去年“科技三会”的成功举行,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欢呼“又一个科学春天”的到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千方百计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不负春天所赐,不误春天所期,共同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

本文来源:https://www.shkuanshun.cn/gaozhong/22990/

猜你感兴趣